查看原文
其他

汉字生词教学小妙招

刘艳君 艳君Yanjun
2024-09-04

整理《2015.8-2018.4 文章分类目录》的时候,发现过去在简书上写的部分教学相关的文章还没更新到公众号来,所以近期会整理一下,搬过来。以下为正文。(注:文章已发表于《志愿者之家》2014年3月刊。)

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,生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如果没有生词的积累,学生就会止步不前。我今年来了CH,面对的是高中学生,接手的中文三、中文四两个班,就明显有这个问题。由于她们之前用的课本全是带拼音的,所以学生对着课本读的时候,似乎每个词都能读出来,就误以为自己都认识,这是课本给她们的错觉。当我把汉字从课本中剥离出来,打在PPT上的时候,她们开始正视现实了:很多的词语,只是似曾相识,记不住发音,也想不起意思。这样就导致她们在面对新课文的时候,本来只有15%左右的生词,现在对于部分学生接近50%都是生词。

一、汉字教学

词语是由汉字构成的,那么首先我们来谈谈汉字的教学方法。

1.1 象形会意

最初的一批汉字都是通过象形和会意来的。所以一些基本汉字就可以通过造字法来解释。象形的比如:人、牛、羊、日、月、山、水、田、火、木、目等等。会意的比如:休、明、从、众、林;指事的比如:上、下、本、末等等。这部分汉字的教学就可以结合甲骨文来学习。从字形的特点出发。

学生做的字卡

1.2 偏旁部首

象形会意能解释的汉字毕竟有限,剩下的很多字,还可以依赖偏旁部首,偏旁部首是解决一群汉字的方法,比如教身体部位的时候,脖子、胸、腰、手臂、腿、脚,这写字都有“月”字,这在古代是一块肉,就是“炙”上方的这一块肉,后来作为汉字的偏旁,就写成了“月”,和“月亮”无关,讲清楚这个之后,学生就对这一群汉字有了理解。偏旁部首有很多,就不一一举例了。

1.3 同音形近

在教汉字的时候,我还会有意识地把同音字、形近字,拿出来比对。强化学生的记忆。中文一很早就学到了“妈、马、吗”这三个字,放在一起,学生就更容易记住字形和字意思,“妈”和“女”相关,“吗”和“口”相关,在这里代表疑问,后面学“呢”也会用到。这样以后学生遇到“女、口”这两个部首,就容易回忆起来,建立联系。

中文二的学生学到“周末忙不忙?”的时候,我就把“亡、忙、芒、盲”这四个字放在了一起,首先解释了“亡”作为死亡的意思,让后让学生猜“芒”和什么有关,学生学过草字头都能猜到,然后才拿出“芒果”,学生都学过苹果,水果,芒果又是音译过来的,很容易就猜到了。“盲”和“目”相关,学生都学过“看、眼睛”这些字,所以理解起来也容易。再附上一个词语,盲人,就是眼睛看不见的人。

形近字很多可以用偏旁区别,比如“烧、晓、绕”。还有一些是笔画的不同,比如“末、未、本”“土、士”“师、帅”等等,这个时候要强调的是这些字之间的区别,学生记住一个字,就能把它们区别开来。

1.4 古诗法

我们小时候学习的唐诗三百首都朗朗上口,多少年后都不曾忘记。很多古诗意境优美,用词简单,很适合刚入门的学生,既锻炼了声调和语音,又认识了汉字。一首诗少说20个汉字,积累下来也很可观。从2011年开始,我在菲律宾的教学就开始使用古诗法,选取了国内小学课本里的一部分古诗,效果很好。比如《一去二三里》、《画》、《登鹳雀楼》、《夜宿山寺》、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》等等,根据学生水平选择适合的古诗,配上图,便于学生理解诗意,也可以让学生画图。对诗中出现的不同汉字有不同的要求,比如鹳雀楼,楼是重点,是常用字,需要会写会用,“鹳雀”只需要知道这是楼的名字,会读会认就好。(相关文章:《古诗教学》。)

二、生词教学

汉字和生词的教学是同步的。但是在教学的时候,每课的生词中,哪些要会写、哪些只要求会认,心里必须有数,在听写或者通过其他来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,对不同要求的生词就得区别对待。

2.1 对比法

汉语词汇多是双音节,学生在学习的时候,一个生词中,只要有一个字不认识,有时就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。比如,讲到京剧时,“脸谱”这个词,学生都学过“脸”,那么“谱”是什么呢?我会在黑板上画上一些五线谱,告诉她们这个叫做“乐谱”,这样学生就理解了“谱”作为单独的字,说的是一种符号,代表特定的意义。脸谱和乐谱放在一起对比,学生就明白了。

再比如,冬天来了,学校下了雪,我给学生看了一组微距雪花的摄影图片,晶莹剔透的雪花特别漂亮,学生在学习天气这个主题的时候,都学了下雨、下雪,这次就指着图片问:这是什么?学生多半回答不上来。接着问:这像什么?学生很容易联想到“花”(实在担心学生猜不出来,就备一张花开的图片)。雪花这个词就出来了。除此之外,还有烟花这个词。圣诞假期我去了迪斯尼,看了很漂亮的烟花,拍了照片,问学生这像什么,学生经过雪花,都很快联想起来了,然后“烟”恰好在古诗中学过“烟村四五家”。这样就搞定了“雪花、烟花”这两个词。美国学生想象力都很丰富,所以可以好好发挥他们的这个优势,学习汉语。

2.2 语境法

在一个指定的话题下,生词表里的生词都是按照一定语序的,它们通常出现在一个或几个相关的场景里。我的做法是,常常把几个词语放在一起,然后创造一个语境,让学生理解。比如学到生病这个话题的时候,在学过看医生这个场景之后,要学住院的场景。有住院、出院,这两个词。我就跟学生说:

王月上个星期五生病了,不能去上课。她的妈妈带她去看医生,医生说,她感冒很严重,要请假,住院三天。星期一,王月出院了,回到学校上课。

给了这个语境后,学生就很容易猜出这两个词的意思,然后还可以在这个场景上加东西,比如生病很严重,住院一个月,因为医生说要给她“动手术”等等。

2.3 意合法

汉语词汇有个显著的特点叫做“意合”,指的是语素和语素直接通过意合的方法来表达意思。比较常见的是用意义相近、相反或者相关的两个语素来构词表义,比如:寒冷、呼吸、手足。还有一类词,两个语素放在一起,其中一个语素意义消失,比如:国家、窗户等等。利用这个特点,学生就只要知道汉字的意思,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。比如:火烧云、毛毛雨、毛毛虫、人山人海、竹海、等等。

2.4 谜语法

在复习汉字和词语的时候,我常常会用一些谜语。比如,大家都熟知的:一口咬掉牛尾巴,人在云上,半朋半友,这一类的字谜网上有很多,选些简单的用上,可以用在课前的bell work,课堂就会生动很多,也可以用作back up.

除了字谜,还可以猜东西,我常做的是假期回来,或者周末回来,我介绍我的经历的时候,会用上一些谜语,描述一些东西,让学生猜。比如,刘老师圣诞假期去了佛罗里达,去了一个国家公园,里面有一些动物,它们住在水里,它们是黑色的,不好看,很丑,有四只脚,它们中文名字叫鳄鱼,猜猜鳄鱼是什么?学生就猜呀猜,学生可以提问老师四次,老师只回答,对或者不对。最后用图片公布答案,学生就明白了,这个是测学生的理解。然后我还会布置学生编谜语,其中一个学生编了一个:它有三个圆圈,两个黑的,一个白的,它和牛奶一起吃很好吃,猜猜它是什么?(奥利奥)

2.5 游戏法

介绍一个小游戏,在毕福剑主持的一个电视节目里看到的,改良了一下。我在教室地板上铺上两张不同颜色的纸,红色代表错,金色代表对。然后问,下面哪些是水果:苹果,桃子,李子,饺子。每说一个词,学生就做一次选择,站到相应的地方(对或者错)。再比如下面哪种鸡会下蛋:飞机,母鸡,小鸡,公鸡。电视节目里说到公鸡的时候,有个外国人非常自信地站在了认为公鸡会下蛋那里。他不理解为什么公鸡不下蛋,都是鸡啊,节目里,毕老师也没解释。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用英语解释,一下就完了。如果是我,我会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:母鸡会下蛋,公鸡不下蛋,母猪生小猪,公猪不生小猪。把这三样放在一起对比,既有了输入,又有了联系,学生理解之后,就很容易记住,下次遇到,这些东西就会从大脑里面调出来。所以建立关联很重要。

2.6 视频法

2014年春晚有个很不错的节目《符号中国》,用这样的视频,我教会了学生视频中出现的一系列中国元素和“符号”这个词,学生很喜欢。我还用乌尤尼盐沼的视频教会了学生“之、镜子、天空之镜”这三个词。还可以用好玩的广告,比如喜之郎的广告。等等。

三、小结

在教汉字和生词的过程中,我最看重的是,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,怎样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。根据记忆的理论,一个新的知识在大脑中建立的关联越多,就越不容易忘记。作为老师,我要做的是不断地去启发学生,在这个过程中,帮助学生记忆,记忆不应该是学生自己一个人在家死记硬背的过程。

学生认的字多了,会读会写的多了,新课文拿出来,大部分都认识,自信心也就增强了,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一开始,学生常常在课上情不自禁的说:That makes sense. 我的课上学生是不可以说英文的,后来我教学生用“原来如此”来表达这个意思。当学生说这两句话的时候,我明白,她们已经和自己大脑里的知识建立了联系。

每个老师都喜欢自己一手教出来的孩子,因为你知道她每个知识点、每个汉字、生词是怎样在你的引导下学会的,这样在复习的时候你只要给重现教学的部分场景,或者说给一点提示,学生就很容易回忆起来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,越是用心,越是花了时间,就越不容易忘记。

以上就是我这四年在教汉字和生词上的一些经验,仅供参考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艳君Yanjun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